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印发《关于加强家政服务职业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家政服务职业化建设的10条任务举措,进一步促进家政服务领域高质量充分就业。
对家政服务从业者而言,家政服务职业化建设从哪些方面对工作产生影响呢?一起来看看↓↓↓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对家政服务需求变化,适时增设新的家政服务职业(工种)。及时制(修)订家政服务相关职业(工种)国家职业标准,对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水平作出规定。
优化家政服务相关职业(工种)职业等级设置。进一步完善家政服务职业分类体系,拓宽职业发展通道。
按照相关职业(工种)国家职业标准和培训大纲,规范化开展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实操技能训练,加强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动态更新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和机构目录,方便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项目。
发挥家政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主体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家政企业完善实训设施,加强技能提升培训。鼓励家政培训机构与小微家政企业合作开展在岗技能提升培训。
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技能提升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家政服务领域竞赛品牌,探索开展国家级家政服务职业技能竞赛、在各类综合性职业技能竞赛中设置家政服务类竞赛项目,鼓励开展地方或区域性家政服务职业技能竞赛。
在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和国家级一类、二类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奖励并晋升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
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村转移劳动力、脱贫劳动力(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城镇失业人员和未继续升学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群体到家政服务领域就业,引导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到家政服务领域创业。
发挥家政劳务品牌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地理相邻、人员往来密切的省份探索组建区域家政服务劳务协作联盟。
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作用,加强家政服务用工需求信息归集发布和精准对接。支持家政企业参与春风行动、工会帮就业、生活服务招聘季等,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招聘。引导家政企业加强特殊时期以及春节期间稳岗留工、调节用工。
加强家政企业日常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依法保障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引导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工伤保障政策。
在上述意见中,加强家政服务专业化培养也是重要举措之一,其中提到鼓励引导普通高校、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加强家政服务相关专业建设,根据社会需求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加快推进家政服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
事实上,今年也是国内首届养老服务管理本科生的毕业年。作为家政服务领域近年来相对热门的职业,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如何?
最近,在国内率先开设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两所院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山东女子学院,近百名本科生历经4年学业,迎来毕业时刻。
据媒体报道,早在4年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前瞻性开出全国首个独立设置的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按照“订单式”培养理念,实现学生从大一至大四“由进到出”的全周期产学研实践教育。
该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带头人、管理学院副院长罗娟表示,目前养老机构急缺管理人员,以往都是从其他专业毕业生中“匀”过来的。
如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首届30多名毕业生迎来专场就业与实习招聘会,就有30余家养老服务机构带来多个就业机会。招聘岗位覆盖副院长、院长助理、储备干部、个人养老顾问、养老秘书、健康秘书、医保秘书等职位。
毕业生王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老龄化加剧,智慧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逐步显现,行业发展前景及养老服务人才匮乏,正是自己选择这一行的重要原因。
王懿的同学莫德玉说,养老服务其实很“年轻”,顺应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并在国家和地方扶持下,为青年人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人才先行,有刚需必有回响。除了本科院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和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等纳入国家“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均开设了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一起填补人才缺口。
成人高校也走出专本结合、双证结合新路。今年,上海开放大学继2021年首开“家政学”本科专业后,已成功申报“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2025年开始招生。
此外,从浙江树人学院到广东开放大学,其他不同类型高校也正开办同类“养老专业”。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拟增加19个新职业、29个新工种,其中就包括老年人能力评估师。
应对老龄化,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必不可少。4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围绕自理能力、基础运动能力、感知觉与社会参与等方面仔细询问……江苏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王珊珊进门入户,为社区居民李奶奶做能力评估,而评估结果将与老人的照护方案紧密挂钩。“我们要读懂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从而明确照护等级和养老服务补贴,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王珊珊说。
“从健康照护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到食品安全管理师,新职业发布不光紧随产业变革,还与更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息息相关。”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范巍说,不少新职业着眼补齐民生服务短板,提升了百姓生活品质。